递归神经网络 (Recurrent Neural Network)

递归神经网络(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,简称 RNN)是一种通过隐藏层节点周期性的连接,来捕捉序列化数据中动态信息的神经网络,可以对序列化的数据进行分类。和其他前向神经网络不同,RNN 可以保存一种上下文的状态,甚至能够在任意长的上下文窗口中存储、学习、表达相关信息,而且不再局限于传统神经网络在空间上的边界,可以在时间序列上有延拓,直观上讲,就是本时间的隐藏层和下一时刻的隐藏层之间的节点间有边。
RNN 广泛应用在和序列有关的场景,如如一帧帧图像组成的视频,一个个片段组成的音频,和一个个词汇组成的句子。尽管 RNN 有一些传统的缺点,如难以训练,参数较多,但近些年来关于网络结构、优化手段和并行计算的深入研究使得大规模学习算法成为可能,尤其是 LSTM 与 BRNN 算法的成熟,使得图像标注、手写识别、机器翻译等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

RNN 主要解决序列数据的处理,比如文本、语音、视频等等。这类数据的样本间存在顺序关系,每个样本和它之前的样本存在关联。比如说,在文本中,一个词和它前面的词是有关联的;在气象数据中,一天的气温和前几天的气温是有关联的。一组观察数据定义为一个序列,从分布中可以观察出多个序列。

一个序列的最简单模型为

也就是说,序列里的每一个元素都和排在它前面的所有元素直接相关。

当然,这个模型存在致命的问题:它的复杂度会爆炸性增长,隐马尔科夫模型(HMM)定义每个元素只和离它最近的 kk 个元素相关,解决了复杂度暴增的问题,模型为:

当 k=1 时,模型变为:

只考虑观察值 X 的模型有时表现力不足,因此需要加入隐变量,将观察值建模成由隐变量所生成。隐变量的好处在于,它的数量可以比观察值多,取值范围可以比观察值更广,能够更好的表达有限的观察值背后的复杂分布。加入了隐变量 hh 的马尔科夫模型称为隐马尔科夫模型。

隐马尔科夫模型实际上建模的是观察值 X,隐变量 h 和模型参数 θ 的联合分布,HMM 的模型长度 T 是事先固定的,模型参数不共享,其复杂度为

把序列视作时间序列,隐含层 h 的自连接边实际上是和上一时刻的 h 相连。在每一个时刻 t,的取值是当前时刻的输入 , 和上一时刻的隐含层值的一个函数:

将 h 层的自连接展开,就成为了上图右边的样子,看上去和 HMM 很像。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,RNN 的参数是跨时刻共享的。也就是说,对任意时刻 t,以及的网络参数都是相同的。

共享参数的思想和和卷积神经网络(CNN)是相通的,CNN 在二维数据的空间位置之间共享卷积核参数,而 RNN 则是在序列数据的时刻之间共享参数。共享参数使得模型的复杂度大大减少,并使 RNN 可以适应任意长度的序列,带来了更好的可推广性。

  • 双向 RNN

单向 RNN 的问题在于 t 时刻进行分类的时候只能利用 tt 时刻之前的信息, 但是在 t 时刻进行分类的时候可能也需要利用未来时刻的信息。双向 RNN(bi-directional RNN)模型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 双向 RNN 在任意时刻 tt 都保持两个隐藏层,一个隐藏层用于从左往右的信息传播记作, 另一个隐藏层用于从右往左的信息传播记作。

Deep (Bidirectional) RNNs 与 Bidirectional RNNs 相似,只是对于每一步的输入有多层网络。这样,该网络便有更强大的表达与学习能力,但是复杂性也提高了,同时需要更多的训练数据。

  • Gradient Vanishing Exploding (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)

RNN 训练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隐藏层参数 w 的传播:由于误差传播在展开后的 RNN 上,无论在前向传播过程还是在反向传播过程中 w 都会乘上多次,这就导致:

  • 梯度消失:如果梯度很小的话(<1),乘上多次指数级下降,对输出几乎就没有影响了

  • 梯度爆炸:反过来,如果梯度很大的话,乘上多次指数级增加,又导致了梯度爆炸

这个问题其实存在于任何深度神经网络中,只是由于 RNN 的递归结构导致其尤其明显。

对于梯度爆炸问题,可以通过截断的方式来有效避免:

而对梯度消失问题,则有很多不同的方案:

  • 有效初始化 + ReLU 激活函数能够得到较好效果

  • 算法上的优化,例如截断的 BPTT 算法。

  • 模型上的改进,例如 LSTM、GRU 单元都可以有效解决长期依赖问题。

  • 在 BPTT 算法中加入 skip connection,此时误差可以间歇的向前传播。

  • 加入一些 Leaky Units,思路类似于 skip connection

LSTM 全称叫 Long Short-Term Memory networks,它和传统 RNN 唯一的不同就在与其中的神经元(感知机)的构造不同。传统的 RNN 每个神经元和一般神经网络的感知机没啥区别,但在 LSTM 中,每个神经元是一个 “记忆细胞”(元胞状态,Cell State),将以前的信息连接到当前的任务中来。每个 LSTM 细胞里面都包含:

  • 输入门(input gate): 一个 Sigmoid 层,观察 , 对于元胞状态中的每一个元素,输出一个 0~1 之间的数。1 表示 “完全保留该信息”,0 表示 “完全丢弃该信息”:

  • 遗忘门(forget gate): 一个 Sigmoid 层决定我们要更新哪些信息,并由一个 tanh 层创造了一个新的候选值(结果在 (-1, 1)(−1,1) 范围)

输出门(output gate):控制哪些信息需要输出

典型的工作流为:在 “输入门” 中,根据当前的数据流来控制接受细胞记忆的影响;接着,在 “遗忘门” 里,更新这个细胞的记忆和数据流;然后在 “输出门” 里产生输出更新后的记忆和数据流。LSTM 模型的关键之一就在于这个 “遗忘门”, 它能够控制训练时候梯度在这里的收敛性(从而避免了 RNN 中的梯度 vanishing/exploding 问题),同时也能够保持长期的记忆性。

如果我们把 LSTM 的 forget gate 全部置 0(总是忘记之前的信息),input gate 全部 置 1,output gate 全部置 1(把 cell state 中的信息全部输出),这样 LSTM 就变成一个标准的 RNN。

目前 LSTM 模型在实践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, 只需要训练一个两三层的 LSTM, 它就可以:

  • 模仿保罗・格雷厄姆进行写作

  • 生成维基百科的 markdown 页面

  • 手写识别

  • 写代码

GRU (Gated Recurrent Unit) 是 LSTM 的变种,把 LSTM 中的遗忘门和输入门合并成为单一的 “更新门 (Update Gate)”,同时也将元胞状态 (Cell State) 和隐状态 (Hidden State) 合并,在计算当前时刻新信息的方法和 LSTM 有所不同。

GRU 与 RNN 对比:

应用示例

python
import numpy as np

def sigmoid(x):
x = (np.exp(x)+0.00000000001)/np.sum(np.exp(x)+0.00000000001)
return x

class RNN:
def __init__(self, input_dim, hidden_nodes, output_dim):
self.Wxh = np.random.random([hidden_nodes, input_dim])*0.01
self.Bxh = np.random.random([hidden_nodes])*0.01
self.Whh = np.random.random([hidden_nodes, hidden_nodes])*0.01
self.Bhh = np.random.random([hidden_nodes])*0.01
self.Wyh = np.random.random([output_dim, hidden_nodes])*0.01
self.Byh = np.random.random([output_dim])*0.01
self.h = np.random.random([hidden_nodes])*0.01

def forward(self, x):
T = x.shape[1]
states = []
output = []
for i in range(T):
if i == 0:
ht = np.tanh(np.dot(self.Wxh, x[:, i]) + self.Bxh + np.dot(self.Whh, self.h))
else:
ht = np.tanh(np.dot(self.Wxh, x[:, i]) + self.Bxh + np.dot(self.Whh, states[i-1]))
ot = sigmoid(np.dot(self.Wyh, ht) + self.Byh)
states.append(ht)
output.append(ot)
return states, output

def backword(self, x, y, h, output, lr=0.002):
T = x.shape[1]
dL_T = np.dot( np.transpose(self.Wyh), output[-1]-y[:, -1])
loss = np.sum(-y[:, -1]*np.log(output[-1]))
dL_ht = dL_T
D_Wyh = np.zeros_like(self.Wyh)
D_Byh = np.zeros_like(self.Byh)
D_Whh = np.zeros_like(self.Whh)
D_Bhh = np.zeros_like(self.Bhh)
D_Wxh = np.zeros_like(self.Wxh)
D_Bxh = np.zeros_like(self.Bxh)
for t in range(T-2, -1, -1):
dQ = (output[t] - y[:, t])
DL_Qt = np.dot(np.transpose(self.Wyh), dQ)

dy = (1 - h[t]*h[t])
dL_ht += np.dot(np.transpose(self.Wyh), dQ)

D_Wyh += np.outer(dQ, h[t])
D_Byh += dQ

D_Wxh += np.outer(dy*dL_ht, x[:, t])
D_Bxh += dy*dL_ht

D_Whh += np.outer(dy*dL_ht, h[t-1])
D_Bhh += dy*dL_ht

loss += np.sum(-y[:, t]*np.log(output[t]))
for dparam in [D_Wyh, D_Byh, D_Wxh, D_Bxh, D_Whh, D_Bhh]:
np.clip(dparam, -5, 5, out=dparam)

self.Wyh -= lr*D_Wyh/np.sqrt(D_Wyh*D_Wyh + 0.00000001)
self.Wxh -= lr*D_Wxh/np.sqrt(D_Wxh*D_Wxh + 0.00000001)
self.Whh -= lr*D_Whh/np.sqrt(D_Whh*D_Whh + 0.00000001)
self.Byh -= lr*D_Byh/np.sqrt(D_Byh*D_Byh + 0.00000001)
self.Bhh -= lr*D_Bhh/np.sqrt(D_Bhh*D_Bhh + 0.00000001)
self.Bxh -= lr*D_Bxh/np.sqrt(D_Bxh*D_Bxh + 0.00000001)
self.h -= lr*dL_ht/np.sqrt(dL_ht*dL_ht + 0.00000001)
return loss, self.h
def sample(self, x):
h = self.h
predict = []
for i in range(9-1):
ht = np.tanh(np.dot(self.Wxh, x) + self.Bxh + np.dot(self.Whh, h))
ot = sigmoid(np.dot(self.Wyh, ht) + self.Byh)
ynext = np.argmax(ot)
predict.append(ynext)
x = np.zeros_like(x)
x[ynext] = 1
return predict

#create 2000 sequences with 10 number in each sequence
def getrandomdata(nums):
x = np.zeros([nums, 10, 9], dtype=float)
y = np.zeros([nums, 10, 9], dtype=float)
for i in range(nums):
tmpi = np.random.randint(0, 9)
for j in range(9):
if tmpi < 8:
x[i, tmpi, j], y[i, tmpi+1, j] = 1.0, 1.0
tmpi = tmpi+1
else:
x[i, tmpi, j], y[i, 0, j] = 1.0, 1.0
tmpi = 0
return x, y

def test(nums):
testx = np.zeros([nums, 10], dtype=float)
for i in range(nums):
tmpi = np.random.randint(0, 9)
testx[i, tmpi] = 1
for i in range(nums):
print('the given start number:', np.argmax(testx[i]))
print('the created numbers: ', model.sample(testx[i]) )

if __name__ == '__main__':
#x0 = [0, 1, 2, 3, 4, 5, 6, 7, 8]--> y0 = [1, 2, 3, 4, 5, 6, 7, 8, 0],
#x1 = [5, 6, 7, 8, 0, 1, 2, 3, 4]--> y1 = [6, 7, 8, 0, 1, 2, 3, 4, 5]
model = RNN(10, 200, 10)
state = np.random.random(100)
epoches = 5;
smooth_loss = 0
for ll in range(epoches):
print('epoch i:', ll)
x, y = getrandomdata(2000)
for i in range(x.shape[0]):
h, output = model.forward(x[i])
loss, state = model.backword(x[i], y[i], h, output, lr=0.001)
if i == 1:
smooth_loss = loss
else:
smooth_loss = smooth_loss * 0.999 + loss * 0.001
#print('loss ---- ', smooth_loss)
#if you want to see the cost, you can uncomment this line to observe the cost
test(7)

原文:https://github.com/KeKe-Li/tutorial